桃花潭簡介


桃花潭簡介

   桃花潭,位于涇縣以西40公里處,南臨黃山、西接九華山,與太平湖緊緊相連,因唐代詩人李白《贈汪倫》——"桃花潭水深千尺,不及汪倫送我情"這首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,而名揚(yáng)天下。 潭面水光瀲艷,碧波涵空。潭岸怪石聳立,古樹青藤紛披,春季綠韜如氈,桃花似火如霞,飛閣危樓隱約其中,猶如蓬萊仙境,又疑武陵人家。桃花潭四周點綴著眾多的自然人文景觀,屹立千年的壘玉墩,深藏奧妙的書板石、李白醉臥的彩虹崗、踏歌聲聲的古岸閣、青磚黑瓦的古民居......桃潭煙波使人陶醉,桃林春色讓您留戀,移步皆成景、四時景宜人。

   桃花潭風(fēng)景區(qū)在1989年5月被省政府例為省級歷史文化保護(hù)區(qū),2006年被省政府例為風(fēng)景名勝區(qū),2008年被國家旅游局評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(qū)同年又榮獲國家級水利風(fēng)景區(qū)。桃花潭鎮(zhèn)也同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(zhèn)。

   縣志《桃花潭記》稱“層巖衍曲,回湍清深”,“清泠皎潔,煙波無際”。峭巖上古藤綴拂,煙霧繚繞,朝陽夕暈,山光水色,尤顯旖旎。駕一葉扁舟泛游其上,一篙新綠,微波漣漪,足見“千尺潭光九里煙,桃花如雨柳如綿”。潭東岸,有東園古渡,系汪倫踏歌送別李白處,有明朝建踏歌岸閣,西岸有壘玉墩、書板石、彩虹崗、謫仙樓、釣隱臺、懷仙閣、汪倫墓等景點。下游東岸有建于乾隆年間的文昌閣。閣重檐飛角,方圓八面,氣宇軒昂,昔為文人興會之所,游人登臨極目之處。

   踏歌岸閣位于涇縣桃花潭東岸東國古渡的渡口,即汪倫送李白處。閣因李白《贈汪倫》詩中“忽聞岸上踏歌聲”之句而得名。

踏歌岸閣的平面布局既簡單又奇特,底層為對直的通道,為便于路人休息候船,兩側(cè)砌有通長的卵石條凳。樓下向潭的立面為了框景,特意做成實墻,僅開一上部半圓下部平直的門洞,使路人的視線集中正對桃花潭。臨街的一頭為敞開到邊的級級踏步,使較高而又拐彎的街道不顯得閉塞。樓上靠河向潭的一面是窗臺式欄桿,可以憑欄休息遠(yuǎn)眺;臨街的一面為神龕擋住了視線。上樓的踏步設(shè)在兩側(cè),與中間的通道之間用實墻截然分開,互不干擾。平面安排最奇特的地方是出閣的一面墻靠上游方向向里傾斜,有意將角削掉,讓人們出閣的視線向河對岸壘玉仙墩的上游彩虹崗、釣隱臺風(fēng)景點無限舒展,使人們盡情飽覽桃花潭風(fēng)景中自然景觀的精華。而出閣的一面實墻靠下游方向卻向外伸出四五米,筑成城墻高臺擋住人們偏離桃花潭景區(qū)和東園古渡的視線,這使本來從平面和立面上看都很對稱的造型變得不對稱,在自然彎曲、高低不一的桃花潭風(fēng)景區(qū)這稍有不對稱的平、立面形式,反倒跟周圍環(huán)境十分融合,比那絕對對稱的嚴(yán)謹(jǐn)布局更符合自然情趣!更顯得山村的古樸和自由,與李白浪漫主義的詩人氣質(zhì)也相投合。

   中華第一祠是陳氏大姓翟氏宗族的祭祀之所。據(jù)記載,翟氏宗族明清兩代,共有十五人榮登進(jìn)士,舉人上百,秀才上千。明萬歷年間,江南鎮(zhèn)撫大將軍翟國儒赴云南邊疆平叛為國捐軀,祠堂被御賜“忠孝堂”。“忠孝堂”前后三進(jìn),占地千畝,建筑材料均為楠木,漢白玉石,其石雕和木雕世所罕見,被國家文物局古建筑專家羅哲文先生譽(yù)為“中華第一祠”。

   文昌閣建于清乾隆32年,共三層,八角。一至三層分別高懸“盛世文明”、“文光射斗”、“共登云梯”匾額,是昔日翟氏宗族文武理學(xué)的豐碑,由于造型秀麗典雅,也是著名的景觀之一。此外,諸如懷仙閣、萬姓義門、韃子樓、撫風(fēng)會館、司馬第等古建筑也都有著十分重要性的歷史意義和研究價值。

   桃花潭景區(qū)歡迎您的到來!


ABUIABACGAAg89ue5wUowKnrvAQw1xs4hBQ